在四川省冈峦起伏的丘陵地区,地处四川盆地的中部偏北,有着一个总人口 “全省第三、绵阳唯一”的百万人口大县,这就是绵阳市三台县。
这也是四川省一个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与“人口大县”。在其厚重的农业底色上,“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这十二个字成为这个丘区农业大县最为客观的描述与最为基本的县情。
使命在肩,主动作为!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世纪决战中,直面全县还有48.2万余名群众至今仍居住在低矮陈旧的土坯房里的实情,三台县委县政府以事不避难的精神与自加压力的决心,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让一个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庄严地承诺从今年起,力争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土坯房改建,确保全县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
对于三台的这一做法,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前夕,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前往绵阳调研指导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A,战略考量 >>>
“认识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与工作的力度。面对我县如此庞大的土坯房数量,下定这个决心是非常艰难的,但再艰难也必须做,因为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事、好事与实事。”
民以居为乐。
千百年来,住房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托付与憧憬。
受制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与经济水平,如今,三台的不少父老乡亲仍居住在上世纪70、80年代用泥土、秸秆、树木等农村常见的资源所修建的土坯房中。在岁月的侵蚀中,许多的土坯房现在已然变成了危房,风来墙晃、雨来屋漏,抗震性差,严重威胁着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座座在风雨中摇曳的土坯房,插花式地遍布于三台这个丘区大县100%的镇乡村。从去年年底以来开始的三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三台全县的土坯房呈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数量大。全县目前还有土坯房16.4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4.5%;涉及群众48.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3%。其二,分布广。全县932个村中,土坯房占比在30%—40%的村有165个,占比在40%—50%的有202个,50%—60%有185个,60%以上的有187个。其三,难度大。65%的唯一土坯房户,年均收入仅在3300—6000元之间,自身建房能力弱,而又无法享受贫困户建房政策。根据摸排的这一个个不同的情况,三台建起了厚达1米多高的土坯房台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看小康,首眼看住房”。去年换届以来,面对这一座座低矮陈旧的土坯房以及那一双双群众渴望的眼神,三台县委县政府决意结合脱贫攻坚,以共产党人真情为民的根本与事不避难的精神,决意在攻坚拔寨中的脱贫攻坚中同步地打赢一场基本消除农村土坯房的攻坚之战。
感情决定态度。面对这一面宽量大、耗资费力的系统工程,三台县县委书记马辉坦言,面对如此庞大的土坯房数量,对于三台这样一个丘区农业大县与财政弱县来讲,下定这个决心是非常艰难的,但再艰难也必须做!他告诉记者,置身破败不堪的土坯房,让他揪心甚至是掉泪。他说,如果我们不担当起该担当的历史责任,谈何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又谈何执政为民?
由此,在全县上下高度的统一意见中,三台把土坯房改建这一群众最挂心与最期盼的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与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的实践载体和生动课堂,提出通过土坯房的改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新房传递到群众心坎里,把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使广大农村群众告别千百年来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帮助广大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养成好习惯”,彻底改变农村面貌。
在肩扛责任与立说立行中,一场土坯房改建的“攻坚战”与“民生仗”在这个丘区农业大县迎难而上地拉开了大幕。其工作得到绵阳市委市政府与省级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肯定。就在上周,由省住建厅厅长何健率队的省住建调研组为此专程深入到三台实地调研该项富有探索性与引领性的工作。
B,绣花之功 >>>
“土坯房改建,实质上是改变农村千百年来的面貌,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改进老百姓精神状态,给农村群众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因此要下足绣花般的功夫,因户施策地推进这项工作。”
“住了几十年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啷个(怎么)都没想到今年会在政府帮助下,建新房搬新家!”
端午刚过,站在眼前这座快完工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前,三台县乐加乡柏林村年过七旬的龙运财老人一脸喜悦。他家先前居住的土坯房属于D级危房,墙体多处裂缝,地基松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三台的土坯房改建让他看到了希望。望着三间已大致建成的砖房,龙运财老人喜滋滋地说“过去人穷,修房置屋这样的大事是根本不敢想。现在好了,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新房建成了,小儿子娶媳妇也方便了!”
今年2月24日,三台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土坯房改建工作动员大会。针对遍布全县63个镇乡、932个行政村面宽量大的土坯房,三台在自加压力中制定了“2017年30%、2018年30%、2019年20%、2020年20%”的“3322”工作进度计划。三台县县长吴明禹就此表示,行动是决心最好的体现,在带着感情与责任中,三台将下深水、实打实地以绣花般作于细、能成事的功夫,因户施策地推进土坯房改建。
根据数易其稿的“三台县土坯房改建实施意见与实施细则”,在资金筹措这个关键上,三台本着“群众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将资金补助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如,对于占比8.4%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贫困户人口数给予2—3万元的建房补贴,采取统规自建或统规联建等方式建新房。
而对于孤寡老人、智障、残疾人员等这类需要拆除但个人根本无力新建的特殊群体,三台县采取“由村集体根据图纸统一规划建设新房,产权归属村集体,无偿提供给这些群众使用”这一办法,帮助这些尤需关爱的困难群众即便“不出一分钱”也能梦圆新居。
受惠于这一雪中送炭般的政策,不久前刚搬进新房的三台县协和乡红灯桥村的王敦泽老人感激不已。今年62岁的他孤身一人常年患病,一直居住在一间昏暗的危旧土坯房中。过去,乡里也多次想解决他的住房问题,都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一到刮风下雨天气,乡上的干部们也常为他的安全担心不已,甚至还多次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车去他家。如今,搬进了村上的联建房,这不光他自己内心十分的舒畅,乡上的干部们过去一颗常悬着的心也安稳了许多。
在此过程中,对于大部分非贫困户拆除土坯房,三台也提供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大家早日建新房搬新家。并在整个推进中,注重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开花相结合,示范引领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同时,严把“规划设计、操作程序、资金筹措、房屋质量”这“四道关口”,使新房真正建成“放心房”与“满意房”。
C,乘数效应 >>>
“贫穷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如果我们的父老乡亲一年到头还是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就算居住环境再美,恐怕也难言幸福。只有通过土坯房的改建与脱贫奔康的协同推进,特别是围绕产业与增收这个根本,持续地增加群众在脱贫奔康中的‘造血’功能,才能最终地帮助村民们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一初衷,也最终才能将‘美丽’与‘幸福’从图景变为现实。”
在绿水青山间,位于三台县双乐乡宋观庙村六社的新村聚居点,一排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在昔日的荒坡上拔地而起,远方百亩荷塘飘香,蛙声阵阵;近处鲜桃挂满枝头,白里透红。
双乐乡党委副书记韩松告诉记者,在这个聚居点的建设中,乡政府坚持集中规划,统一提供建房示意图,由群众根据家庭人口、个人审美情趣以及产业发展选择户型,这样既兼顾群众个人需求,又确保了整个风格的统一。此外,政府还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硬化的水泥道路入院入户,安装了城里用的太阳能路灯,对村民们安装自来水、天然气给予补贴,并在村委会建起了农家图书阅览室与群众休闲锻炼的广场。
让这里村民们喜上添喜的是,不仅仅是告别了土坯房,住上了好房子,而且,通过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新居建设到哪里,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在产业与增收上,也正在趟开新路子。据双乐乡的副乡长刘勇介绍,在因势利导中,乡党委政府从外地引进可士可果业这一龙头企业,按照“农户以土地入股,实行保底分红”的模式,在宋观庙村等相邻的两个村建起了2000亩的甜橙基地,村民们不仅可以分红,而且还可以就近务工。并本着“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新建了150亩的台湾泥鳅净水养殖区,成立了产业发展资金互助社……
“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也就在这场举全县之力推进的土坯房改建工作中,三台还精心摸查与逐一造册,对那些具有文化传承的土坯房与传统村落予以精心地保护性修缮,让这些承载着民族基因、传统文化、乡土记忆与生活智慧的民居与村落的根脉,永远地在这方土地上流淌与续存,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
“对于三台这样一个有着123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来说,三台要美,农村必须美;三台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面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大会战中,三台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直面困难与压力,全面推进土坯房的改建,可以说,这既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父老乡亲对共享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在不忘初心中躬身服务人民的应尽职责,它给全县农村与农民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三台县县委书记马辉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这一民心工程的深入推进,不仅有力地带动了三台全县农村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三台农村的消费需求以及建材、家电等产业的发展,并在解决全县农民群众就业创业及其提振广大群众精神面貌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正产生着巨大的乘数效应,推动着三台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