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充县义兴镇黄岭垭村,只见清澈的溪水蜿蜒流淌在新修的河道里;笔直的电杆矗立在宽阔的村道水泥路边;崭新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把昔日贫瘠山村变成美丽新村的是该村乡友张猛。现年45岁的他,在外闯荡近30年,创业成功后,他带着资金反哺家乡,受到乡亲们的赞誉。
出身贫寒卖冰棍赚钱养家
张猛于1970年出生在黄岭垭村,还有兄妹3人。一家人靠勤劳朴实的父母种地维持生计,家境贫寒。张猛初中还未毕业时,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无疑给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我妈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家里却没有钱请医生。”张猛清晰地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母亲忽然肚子痛得厉害。张猛拿着手电筒准备出门借钱请医生,却被母亲阻止:“家里还欠那么多钱,以后咋还得起?”她让张猛拿来一根木棍用力顶住疼痛的地方。“我妈脸都痛青了,也没有流一滴眼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猛依旧难过。
当晚,张猛彻夜难眠,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妈挣够看病的钱。”第二天上学,他一路走一路采半夏,耽误了上学时间,不敢进教室便逃了学。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师还以为他生病了,便来家访。这时,张猛的母亲才知道他为了给家里赚钱没有去上课,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家里我来想办法,你专心读书,没文化生活很难。”
为了不耽误学习,张猛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冰棍,“进价1分,卖5分,利润很高。”张猛说,当时没有冷藏设备,冰棍放不久,只有靠一双腿,奔跑在场镇和学校之间。慢慢地积累了些钱,他悄悄地揣到母亲的衣兜里。
外出打拼凭智慧挣得千万家产
1989年,19岁的张猛在亲戚的帮助下来到广州一家砖瓦厂打工。
“虽然辛苦,但每个月有600多元的工资,心里还是觉得高兴。”张猛说,凭着农村娃吃苦耐劳的品质,他每月挣的钱都是砖瓦厂里最高的,常有工友说他“个子最矮,工资最高。”
1年后,他被一家模具厂老板相中,从事模具翻砂工作,月薪达到9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家里1年的纯收入。”张猛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在模具行业一干就是8年。
这8年里,他做过翻砂工、开过数控机床、加工过玻璃和塑胶制品等,并跑遍了广州、深圳、东莞的模具车间。这期间,他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凭着自己的智慧,张猛开始尝试借钱租、买数控机床自己搞模具加工,并萌生了扩大规模,搞模具加工厂。2007年,他与人合伙投资40多万元开起了模具厂,加工玻璃制品和婴儿奶瓶。殊不知,这次巨额投资换回来的却是血本无归。
合伙失败后,张猛决定单干。他与妻子四处借钱,筹了30万元,于2008年成立了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硅胶婴儿奶嘴和玻璃奶瓶。
2011年,张猛迎来了事业中的第一个黄金期。“这年硅胶奶嘴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他开心地说,公司当年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每天都有七八位来自全国的经销商守在厂里的成品库房抢货。
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张猛将公司发展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婴儿套装奶瓶企业,拥有12项专利和200多人的团队,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反哺家乡怀感恩参与公益事业
事业成功的张猛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力改变家乡面貌,让村民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城市里的夜晚霓虹闪烁,好热闹;农村的夜晚却一片漆黑冷清。”2014年春节,张猛回到家乡看到,夜晚漆黑的村落里仅有几盏闪烁的孤灯,他心里非常难受,当即决定投资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他订购路灯,请来施工队,几天时间,34盏太阳能路灯就将整个村子照得如同白昼。但张猛总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他找到村干部商量,腾出地块为村民修建健身广场。他拿出资金,硬化广场,购置篮球架、单双杠、秋千等健身器材。为了村民休闲时有个舒适的环境,他还整治村里的河道、修建了游泳池等。
“吃完宵夜,出来转转路,聊聊天,在器材上锻炼一下身体,我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一切都要感谢猛娃子。”村民严淑芬开心地说:“自从安装了路灯、有了健身器材,没事时,村里的人都喜欢到广场转转路,聊聊天,这样一来,也拉近了彼此距离。”
为村里整治河道、安装路灯、硬化广场、添置健身器材等,张猛已出资120余万元。当听说村里要建老年活动中心,他当即表示愿意负责设施设备的添置,以及管理人员工资及其他开支。
“我还想免费提供10万元的婴幼儿奶瓶、水瓶给有需要的贫困家庭。”张猛说,他想为家乡的贫困家庭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他还提出愿意资助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本报在西充县为他寻找到合适的受助对象。